2025年11月3日上午,“海南省椰苗美育浸润行动计划”木版画小组走进保亭金江中学,开展了一场以《美术作品中的主题创作》为题的学术讲座。本次活动由刘鹰副教授担任主讲。刘鹰副教授出生于海南万宁,自幼酷爱绘画,尤其擅长水彩创作。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、省级及市级展览,是当代美术界活跃的中坚力量。刘老师的创作多聚焦于海南本土的黎族苗族文化、热带雨林风光等题材,对海南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有着独到的艺术见解。
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:概念解析、作品分析与互动交流。
在概念解析环节,刘老师围绕美术作品主题的概念、特征及来源展开讲解。他指出,美术作品的主题是其核心思想或中心内涵,是艺术家借助作品传达的核心观点、情感或意图,决定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意义。为便于中学生理解,刘老师将“主题”生动地比喻为“写作文的中心思想”。他还强调,题材的获取离不开对日常生活的深入观察、扎根人民之中,以及对生活与文化的真切感悟。

在作品分析环节,刘鹰老师以《丰碑》、《看戏》等作品为例,深入剖析了主题性创作的方法与意义。他强调,主题性创作并非随心所欲地描绘,而是必须立足于历史真实。以《丰碑》为例,画中每个人物的服饰、佩戴的枪支、草帽乃至水壶,都非随意添加,而是经过大量历史资料的查阅与考证,确保每一处细节的真实可信。尤其对于党旗中斧头与镰刀的位置、大小及组合关系,更是严格参照史实进行严谨还原,不容丝毫偏差。刘老师指出,唯有如此,作品才能真正承载历史,传递真实的力量。
刘老师接着以他的《看戏》系列为例,阐述了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深刻的艺术主题。该系列作品聚焦于海南当地民众看戏的日常场景,画面人物众多,涵盖了老、中、青、幼不同年龄段的形象,他们神态各异,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鲜活的民间文化生活图卷。刘老师重点剖析了人物神态的刻画之难与关键所在。他指出,《看戏》虽场景寻常,但创作的核心挑战在于精准捕捉并呈现“每个人物的‘看’都不同”。无论是老者凝神回味时的专注、孩童因好奇而瞪大的双眼,还是邻里间相遇时会心的一瞥,这些微妙的情绪与微表情,都需要在画笔下得到既真实可信又惟妙惟肖的呈现。
他强调,处理好如此复杂的人物神态,绝非一朝一夕之功。这背后,一方面依赖于长期锤炼的扎实绘画技法,确保能准确造型与传神;另一方面,更关键在于艺术家深入生活的细致观察力。只有通过大量现场速写与影像记录,反复揣摩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自然反应,才能将瞬间的情感凝固为永恒的艺术形象,使画面不仅充满生活气息,更跃动着真实可感的生命力。
在交流互动环节,刘鹰副教授特意带来了多幅不同主题的原创作品,涵盖海洋生态、少数民族风情、热带雨林、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等丰富题材。画作的多样性与强烈感染力,瞬间点燃了学生们的兴趣。大家围聚在作品前,热烈地讨论着画面的色彩运用、灵动的小动物形象,以及那些熟悉又陌生的热带植物种类。现场气氛活跃,思想的火花在问答与探讨中不断迸发,将整场讲座推向了高潮。
现场提问环节将整场活动的气氛推向新的高潮。学生们热情高涨,踊跃举手,争相与刘鹰副教授交流。大家的问题既充满童真又触及艺术内核:“黎族同胞为什么会有纹面的传统?”“您画中的色彩为什么总能如此动人、和谐?”面对这些充满好奇的提问,刘老师均耐心聆听,并一一给予了细致而生动的解答。他不仅从历史文化角度阐释了黎族纹面,还分享了自己在色彩构成与光影处理上的独到心得,将知识性、趣味性与艺术启蒙巧妙融合。现场思维碰撞,掌声与笑声不断,浓厚的学术与美育氛围在互动中深深浸润了每位学子的心田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