黎族刺绣技艺及衍生设计研修班(一) ——龙被技艺的传承与保护

发表时间: 2025年11月01日来源: 创意设计学院

  1030日,研修班第一课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人文楼103开讲授课人朱海冰老师以黎族龙被为核心主讲,系统解析了这一黎族织锦“巅峰之作”的传承密码与保护路径。作为联合国认定的世界非遗核心载体,龙被从古代贡品到当代文化符号的蜕变,尽显文化坚守韧性与传统技艺创新力量。 

  

  黎族龙被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集大成者,以棉质为底、用彩色蚕丝线织绣吉祥纹样,承载着黎汉文化交融的深厚底蕴。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“吉贝布”;元代时,黄道婆曾学习黎族棉纺织技艺并改良推广,推动中国纺织业发展;明清时期,龙被进一步成为贡品,技艺也达至顶峰。从分类来看,龙被可按材质(棉、木棉等)、外部形态、色彩、规格(单幅至五联幅,以三联幅居多)及纹样风格(含人纹、动物纹等七类)划分;技艺层面则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为核心,纺制选用棉、麻等原料,染色以植物染料为主,织造采用纬线包经线工艺,刺绣涵盖平绣、双面绣等多种绣法。 

   

   如今,龙被的多维价值持续释放:既是研究黎族历史文化的“活化石”,其纹样中蕴含的宗教义理与儒释道精神,成为连接黎汉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;作为海南文旅融合的重要IP,龙被带动非遗工坊发展,助力乡村振兴与就业增收,2019年更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,成为中国非遗国际交流的亮眼名片。  

  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要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,呵护好、弘扬好、发展好中华文明瑰宝。海南积极践行这一要求,多措并举守护黎锦这一“文化火种”,在传承上,建15个传习馆、16个非遗村,育5名国家级传承人,近2万人传承;在创新上,注册“东方黎锦”地理标志商标,推数字藏品、办展览,黎锦龙更被纳入“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”,“海南锦绣世界非遗周”也搭建全球交流平台推动黎锦走向国际,助其焕发新生。  

   

   朱海冰老师在课程最后向学员嘱托:龙被技艺“真功夫”需在传承实践中练就,具体要做到三:一守正,沉心学深悟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、守住根魂;二创新,吸纳现代多元文化、丰富艺术形态;三续航,借主题文创让艺术“可感可携”,并以商标、专利保障技艺传承。  

   

   从古老贡品到自贸港文化名片,黎族龙被以传承为根、保护为盾,在千年流转中不断焕发新生,为中华文化赓续注入海南民族特色的鲜活力量。  

相关附件: